首页 > 资讯 > 正文

甲烷星球_甲烷彗星 即时焦点


(资料图片)

一、题文

阅读下面的科幻小说,完成11—14题。(20分)追逐彗星【英】阿瑟·查理斯·克拉克六个月以前,国际天体物理学年会决定派航天考察船“挑战者”号近距离考察兰德尔彗星。船员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共20人组成,新闻记者乔治也参加了这次考察。飞船从升空到接近彗星的过程都很顺利。当接近彗星核心时,电磁干扰一次比一次猛烈,几乎切断飞船与地球的联络。“挑战者”号正在缓慢而小心地“爬”进彗核。彗星的核心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极其微小,由松散的冰块集群构成,相互环绕运行,沿着彗星轨道共同前进。和地球极地漂浮的冰山不同,它们不是由水凝结而成,不会映出耀眼的白光,而是呈现出脏兮兮的灰色,质地酥松,像半融化的脏雪球。冰块上面还有许多孔洞,里面储存着凝固的甲烷和冻结的氨气,吸收太阳的热量之后,便会时不时喷发出磅礴的气雾。那是一场视觉盛宴,但乔治没有时间欣赏。他正在对飞船上的备用品做例行检查,他往电子存储器中敲入几个字符,确认一下结余。当那荒唐的数字第一次闪现时,乔治以为是自己打错了。他将运算结果清除,重新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压缩肉干总量——最初:60箱;已消耗:17箱;剩余:99999943箱。”他再次重新输入,结果还是错的。他赶紧去找约翰博士。在迷你健身房里他见到了博士。所有机组人员都要在这里进行锻炼,每天一个小时,以免全身肌肉在失重状态下萎缩,约翰正同一组粗壮的弹簧搏斗,表情狰狞,当乔治说计算机出了问题以后,他的表情更难看了。“计算机出毛病了。”他们在做了几组测试后,约翰说,“它连加减法都不会算了。”“那我们该怎么办?”乔治问道。“怎么办?我们死定了!”约翰断然地回答,“我们就要完蛋了!没有计算机,我们没法测算返回地球的轨道。只用纸和笔,一大群数学家也得好几个星期。”“太荒唐了!飞船状况良好,我们不缺食品,燃料充足——你却说我们已经死定了!就因为没法做几道算术题?”“几道算术题?”约翰大吼起来,“这可是重大的航线转换问题!我们要脱离彗星,返回地球轨道,光是不同的运算就要十万多次。计算机完成也要好几分钟。”乔治不是数学家,不过凭他对太空航天学的了解,足以明白目前的形势。飞船航行会受到许多大天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的吸引力。行星的引力相对较小,但也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飞船又推又拉。飞船必须克服这些引力和推力,还要对它们加以利用——这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他理解约翰为何会绝望了。船长召集第一次紧急会议,几个小时后,大家终于接受了无法返航的事实。透过笼罩在飞船周围的迷雾,乔治看到熠熠生辉的木星。在几个世纪以前,伽利略透过简陋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见到了木星的几颗卫星,它们仿佛是串在无形丝线上的珠子,绕着木星往返穿梭。丝线上的珠子!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三天后。“这简直是个笑话!”约翰说。他轻蔑地瞥了一眼乔治手中的“玩具”,那东西由铁丝和木头制成,看起来很不结实。“请听我说,就一分钟。二战结束后,有一天,举行了一场比赛。一方是美国人,用电子计算器,另一方是中国人,用算盘,就像这个。结果,算盘赢了。”乔治说。“一定是计算器出毛病了,或是使用计算器的人是个笨蛋。”“他用的是美国军方最佳型号。不要争论这个,我来做个示范——说两个三位数,让它们相乘。”“呃——856乘以437。”乔治运指如飞,串在铁丝上的算珠上下飞舞,迅如闪电。铁丝一共有十二根,这把算盘可以处理高达999,999,999,999的数字运算——如果分成几个部分,还能同时进行若干独立的运算。“374,072。”难以置信,乔治不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现在看看,你用笔和纸需要算多久。”约翰最后的结果是“375,072”。用了三倍于乔治的时间,答案却是错的。科学家的脸上写满了懊恼,惊讶,好奇。“你是在哪儿学到这套把戏的?”他问道,“我本以为这玩意儿只能做加减运算。”“这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算盘。你知道的,乘法不过就是加法的叠加,对吧?我需要做的,是把856在个位档加七次,十位档加三次,百位档加四次。你用纸和笔也是这么算的。当然了,在珠算时还有简便算法。我算得快吗?我只练习了两三天,速度还不是很快。不过无所谓了,我只是让你相信,这个办法会管用。”约翰拿过算盘,用手指轻轻地来回拨动算珠。“我是这么打算的——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遗漏……”乔治把计划详细地讲了一遍。约翰仔细地听着,表情渐渐放松,过了一会儿,他笑出声。这些天来,乔治还是头一次听到“挑战者”号上有人会笑。科学家说:“你告诉船长,说我们要重返幼儿园学习怎么玩珠子,他脸上会是什么表情?”起初还有人怀疑,乔治做完几次演示,便无人做声了。这些人都是在电子时代里长大的,怎么也想不到,只是由铁丝和算珠组成的简陋工具竟然能完成如此复杂的运算。简直是奇迹,也是挑战,因为他们的性命全靠它了。生存的渴望再次高涨起来。照着乔治手中的粗劣原型,工程技术人员又制作了好多个更加精致的复制品,珠算班顺利开课。解释基本原理不过几分钟,真正动手训练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一刻不停地练习,直到手指在铁丝之间下意识地飞舞,好像不需要任何思考,便能将算珠拨动到准确的位置。通过练习,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比赛,达到更熟练的程度。最后,“挑战者”号船员们可以在15秒之内完成四位数的乘法,可还是不肯罢休地继续练习。真正困难的部分属于约翰,他必须忘掉烂熟于胸的计算机语言,重新调整运算方式,让其他人的机械式劳动也能参与进来,按照他给出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一条数学流水生产线便会将结果呈现出来。为了防止出现错误,他们组建了两支独立的计算小组,两边同时工作,定时检验对方的结果。“我们的工作……”乔治对着录像机说道,他终于有时间考虑地球听众了,“是用人力取代电子线路,重新组建一台‘计算机’。别看速度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无法同时计算多个数字,还很容易疲劳——但我们还是成功了。虽然无法调整航线返回地球——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变动飞船轨道,驶向无线电不受干扰的区域。一旦逃出电磁干扰区,我们就可以将所在位置传送给地球,让地球上的计算机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已经脱离了兰德尔彗星,不会随着它飞出太阳系了。我们还处在彗尾范围内,已经看不到那些冻结的氨气冰山。它们正朝群星飞去,即将隐没在无数‘太阳’之间。而我们,就要回家了……“你好,地球……你好,地球!这里是挑战者号,这里是挑战者号。收到信号请立即回复——需要你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我们的手指磨到只剩骨头之前!”(有删改)11.下列对这篇科幻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第二段详细描述了彗核里的环境,提供了极有现场感的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人如临其境。B.小说中描写约翰博士听到乔治说计算机出故障时,表情狰狞而且更加难看,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约翰博士是一个让人难以接近的人物。C.小说中写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乔治与约翰的算数比赛,体现了算盘比计算机更迅速、更准确的特点,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合理的依据。D.最后一段表现了乔治丰富的内心活动,既有看到希望的兴奋和尚未脱离险境的担忧,又有急切需要帮助的期待和努力自救的顽强。E.这篇小说以探索彗星为题材,文中的奇思妙想,为人类探索彗星提供了幻想的平台,同时能激发读者探索太空的好奇心。12.请依据这篇科幻小说的主要情节,填写下面表格。(4分)故事情节开端飞船上的计算机出现故障,人们面临无法返回地球的险境。发展①高潮②结局飞船赢得了返航的机会。13.小说写到“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请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用描述性语言写出乔治“童年记忆”的具体场景。不少于120字。(6分)14.这篇科幻小说中,传统的算盘代替现代的计算机,拯救了飞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20字。(6分)选考题第四、第五两道大题为阅读选考题,请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第六大题为作文选考题,请在17和18小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方框涂黑。

二、解答

11.B C(4分。每个正确选项2分)12.①乔治联想到算盘,建议约翰博士用算盘代替计算机进行计算。②飞船上的人们使用算盘,合力测算出逃离彗星的轨道数据。(4分)13.示例:小学珠算实践课堂里,小乔治的课桌上放着一把算盘,一排光滑的小木棍上串着油亮的棕褐色珠子。黑板上挂着一把硕大的塑料算盘,老师正用投影大屏幕演示着珠算游戏,小乔治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模仿老师拨动算珠的动作,嘴里念念有词:“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课堂里回荡着算珠噼哩啪啦的清脆声响。(6分。内容合理2分,细节描写2分,语言通畅2分)14.示例一:在这篇科幻小说中,作者借中国的算盘拯救飞船的玄思架构,告诉我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人认为现代科技万能的时代,我们还应该关注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反映出来的主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要处理好现代科技与传统文明的关系。示例二:小说中“传统的算盘代替现代的计算机,拯救了飞船”的构思是值得称赞的。乔治在飞船陷入困境时没有放弃,联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算盘,于是制作出算盘,还说服船员们合力计算出飞行轨道数据。这篇科幻小说让我认识到,探索未知世界既富有乐趣,又充满风险,我们既要保持好奇心,又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示例三:这篇小说的虚构不太合理,因为算盘的作用被过于放大。我认为算盘的功能是有限的,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算盘不可能完全替代计算机。小说虚构了用算盘来拯救飞船的情节,愿望是美好的,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略有不足。我们固然要尊重传统,同时也要遵循科学规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