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控制硼酸生产线。青海日报记者 陆广涛 摄
(相关资料图)
古城西宁的科技创新,离我们远吗?
“菜篮子”里胡萝卜的“争奇斗艳”,是“宁红”系列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科技成果;餐桌上“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背后,是青杂12号、青杂15号油菜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收获技术取得新突破;为了将高原的光变成清洁的电,西宁引进消化吸收高纯电子级多晶硅核心生产技术等……
在青藏高原推进科技创新,难吗?
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人才结构不够优化……摆在西宁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每一项都不容小觑,但他们依然在弄潮前行。科技投入逐年递增,重大科技专项不断增加,人才涌进、交流增加……西宁科技创新正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青藏高原上的科技成就来之不易,却也凯歌高旋。
以科技为镜,西宁立于高原望星辰;以创新为浆,西宁起于源头赴江海。努力建设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西宁走得自信而从容,走得谦逊而铿锵。
跳出舒适圈 摘掉紧箍咒
走进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国第一条自动化控制硼酸生产线映入眼帘,这家科技型生产企业,通过融入数字化控制方案,已实现硼酸提纯自动化控制。
“科技创新是企业向上向好发展的‘命脉’。”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岭坚定地说。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获得了“青海科技型企业”“青海硼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西宁市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省、市三级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靠前服务,了解企业所难,及时对接各类科研资源,给予100万元西宁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资金支持,利用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宣讲科技优惠政策……李洪岭说:“近几年,我们愈发感受到高原大地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我们期待着在科技体制不断创新下有更多新突破。”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对盐湖中的卤水硼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目前,我们已打通了从卤水提硼到生产高质量硼产品的技术通道,完成了年产6000吨高纯硼酸转型升级项目,填补了我国利用本土资源研发生产核级硼酸的空白。我们将继续依托青海盐湖卤水硼资源优势和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硼产业技术成果,努力成为我国高端硼产品的生产基地,为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贡献力量。”
不拘于一域,从工业到农业,西宁市科技局善作善成,努力解企业之忧。近年来,西宁市科技局致力于以精准化培训和特色化培育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已培育认定33家市级农业科技园,为西宁市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我们看到,西宁在青藏高原上的科技创新,首先做的便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摘掉头上的紧箍咒。直面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勇于登高望远,守正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收获企业的巨变、产业的提升、创新体系的不断深化。
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大胆破除制约西宁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协同创新机制。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券激励制度,两年来为165家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市级科技型企业、市级农业科技园等创新主体落实创新券奖补资金1980万元,极大鼓励了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狠抓科技普惠政策兑现落实,两年来,全市753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资金34.87亿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
“松绑”!“减负”!让科技创新“轻装上阵”,西宁阔视野、转理念,步履加快、愈走愈远。
功成何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在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自愿拿出13.3公顷良田用于农业“芯片”研发,为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提纯复壮、新产品试种、蔬菜病虫害防治默默付出。他就是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昇先。
年产各类蔬菜2700吨;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聘请12位专家组建农业科研团队;建成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研发工程建设,标准化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虽苦,但最终的果实是甜的,而科技让这份成果更甜。我会坚持下去。”朴实的话语映照着梁昇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科技创新事业中不断奉献、无问回报的,何止梁昇先一人。“科技创新是久久为功的事业,西宁市科技局广大党员干部秉承‘功成何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与全市各行业、各企业全体科研人员一道,砥砺前行。”西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邢磊感叹道。
持续加大财政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项目为抓手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竞争力,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两年来,西宁市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7.85亿元,在清洁能源、特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54项,投入市级科技专项资金2770万元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32项。同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2022年以来,取得专利授权4911件,发明专利55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9.01件。
有付出,有奉献,更有回报,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西宁立专项、抓关键,奋力奔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立体看西宁
牵线做“红娘”
光伏行业在青海起步之际,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就来到西宁,结缘17载的背后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坚持科技创新。
从电子级多晶硅用高纯硅芯制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到多晶硅生产热能回收技术开发利用等项目的推进,再到一步步实现核心设备国产化,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0万吨,企业紧抓全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机遇期,围绕西宁市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乘势而上,追光而行。
“科技创新久久为功。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我们要坚持做精、做专、做强,紧盯高纯硅技术前沿,以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借助西宁市科技局为我们搭建的各类平台实现企业的不断进步。”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连基说。
从看个例到看比例,从看项目到看产业,西宁科技创新工作的视角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在悄然改变。
西宁市科技局副局长戴航说:“聚焦产业‘四地’、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双碳’目标,我们建立了‘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梯次培育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突破,在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特色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新优势,培育了新动能。”
而面对区位劣势和要素短板,西宁市则大力发展外向型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吸引集聚省内外科技资源,促进优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用邢磊的话讲,就是当“红娘”。
西宁市与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科技部门构建国内大循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拓展与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科技合作,引导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向西宁集聚。全力实施“科技引才”机制,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研发平台+人才”模式。
连续支持锂电池材料多项技术攻关,建成国内最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不断突破电解铜箔生产关键技术,建成世界最薄万吨级电解铜箔生产线……有“所有”更有“所用”,西宁用变的方式实现了科技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科技创新插翅腾飞。
关键词: